更新日期:2014/08/20 08:00
(真心新聞網採訪組台北報導)前文談到宗喀巴引用桑提巴「方便法門」與「智慧法門」的說法,其用意只在為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荒謬的所謂「果乘修行」或「果位修行」做鋪陳,正是本段文字所述及,以下就請看原文及其辯證。
原文(本段上半):
因此,譚崔金剛行者,修學於方便法門與智慧法門而成就金剛法門,此二法門亦是乘的意思。乘,有兩種:一是因乘,乘此而往趣於目的。二是果乘,到達目的成就結果。由修行譚崔密續次第法門,因而往趣果位。若違犯誓願,所引起的障礙,則將造成修行者下墮。戒律為修行根本故,違犯則將下墮,大過則大墮。
不能成立的「因乘」與「果乘」
宗喀巴所言:「譚崔金剛行者,修學於方便法門與智慧法門而成就金剛法門。」還是在唱其男女交歡時智慧與方便雙運的濫調,連世間法上孔老夫子都主張「無欲則剛」,因此批評過他的學生申棖說:「棖也欲,焉得剛」。一個多欲的人,百鍊金剛也會被慾火化為繞指柔,雙身法的修習用的是欲界最粗重的淫慾,沒有資格足以稱為「金剛法門」。宗喀巴又說:「此二法門亦是乘的意思」,如此說來則有二乘:「方便乘」與「智慧乘」,可是宗喀巴的說法又不然,話鋒突轉卻說為「因乘」與「果乘」去了。這樣胡亂說法,若不是頭腦昏沈邏輯欠通,就是說無定見隨機胡謅。
嚴格來說,「因」「果」皆非「乘」,而是分指眾生所止境界不同的兩端時空狀況,所以說為「因地」「果地」則可,若是把佛法另闢為「因乘」「果乘」之法,則屬不懂「因、果」定義之說,作為「乘」而解釋之,極為不宜。以因地來說,眾生業感輪迴沈淪生死,正因為無乘可度;乘者,能載者也,苟若生死心切一念回頭,發起求解脫意樂,或從無常、苦、空、無我諦觀蘊處界等法虛妄不實,從而斷我見,繼續斷我執而得解脫,此為「聲聞乘」之正修,所說為聲聞之道,故名為乘;修聲聞道時即是因地,證果時為果地,但因地或果地中所修者都是聲聞道。或如從十因緣及十二因緣觀一切法緣起性空,亦能斷見、思二惑得解脫,是則為「緣覺乘」,此二種即二乘之解脫道。或有為眾生故發起菩提心上求佛果,於明心發起般若之後,努力求智慧之通達,勇發十無盡願入地上菩薩修道位,於三大阿僧祇劫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迨於一切種智圓滿證得,發起四智圓明,成就圓滿佛果,是則為「菩薩乘」。此三乘菩提才是佛法中之「乘」,於三乘菩提之修習過程中,都有因地與果地各各不同,但皆不可指稱為因乘或果乘,故知因「地」或果「地」都不能成為「乘」也。
如同佛於「妙法蓮華經」中所作之「火宅喻」「三車喻」,「因地」唯是火宅,只能坐困愁城,不堪居止,何以為「乘」?而「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堪能乘載,方能乘之出離火宅危殆之地;此三車正喻為三乘菩提,發心修行三乘菩提方可謂之「乘」,故曰「三乘」。三乘是法、是筏,能乘能載度眾生到解脫彼岸,所以為「乘」。「因」是修習位境界之現象,不是修行之法門,無所乘載,故不能說有「因乘」。而「因地」廣義來說,除佛地之外無非因地,皆未得究竟果故。
然後說「果地」,二乘人斷我見即證「初果」,復修除性障增廣解脫智慧,漸薄貪嗔癡證「二果」,繼續修除性障增廣智慧而斷五下分結,得證「三果」,進斷五上分結得「四果」阿羅漢,證無餘涅槃:此生已盡,後有永斷,或加上九品「緣覺果」,以上都已分證或畢證「解脫果」;佛菩提果則更不須說,成佛時方證「究竟菩提果」故。「果」是究竟位之境界現象,不是修行之法門,無所乘載;因此,「果地」亦無「乘」,已度彼岸故。所以,人們常說「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試想,焉有人已經渡河登岸,還背著竹筏到處走?故曰「捨舟登岸」。既然已在「果地」就得清涼,因此「果乘」也是錯誤的說法。
佛法內三乘同源,法界中眾生平等,菩提人人皆得同修共證,不可打作兩橛,說有些人只能修因,另一些人則可以得果。宗喀巴等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中人,「因乘」的說法,正是想要故意貶低正統佛法三乘菩提,說為淺機人所修之低等法,只能求「往趨目的」;而「果乘」則是高推修行譚崔密續者,深機高修可以直接「往趨果位」,甚至「即身成佛」;說穿了還是密宗那些不懂佛法之上師們「因中說果」的顛倒妄想,真正推究他們所謂的因乘時,卻都是對佛法三乘菩提無一實證的凡夫,錯解佛法自誤不說,還要來誤導眾生,非常不可取。
「兩重秘密」與「果位修行」
其實宗喀巴所言「果乘」之內容,就是密宗「法性秘密」「緣起秘密」等兩重秘密,對此, 平實導師亦早有評破:「如是二種秘密,皆以意識境界之修證為其即身成佛之『果位修行法』;特以貪道之兩性合修淫欲中,藉氣功明點之控制而不洩漏精液,延長淫樂高潮之時間,於其一心住於性高潮中,體會淫樂之樂『空無形相』,即是「空性」;如是體驗淫樂即是空性,名為證得『空性』,名為『空樂不二』;又於持久不退之性高潮境界中,令覺知心別起一念--不對性樂起貪,如是久住於遍身性高潮境界之中,名為佛地大樂、正遍知覺。此即密宗所極珍貴而秘不示人之即身成佛之道--密宗引以自豪之『果位修行』勝法。」
平實居士著《狂密與真密》〈第1輯〉P24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2月初版
而宗喀巴依於因乘、果乘的虛妄較量,引出勸修根本墮戒,謂:「若違犯誓願,所引起的障礙,則將造成修行者下墮。戒律為修行根本故,違犯則將下墮,大過則大墮。」由於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自以為是的「果乘」修行法門,正是《楞伽經》所斥責的「見始非分」,若依之修學,悉皆有犯「大妄語」之虞;而其所謂「戒律」的「十四根本墮」也因此是「戒禁取見」,是違背佛戒的「非戒取戒」,不必也不可受而持之,恐隨彼等共業而淪墮故。反過來說,若誤發邪願而受了「十四根本墮」等惡戒,亦不必恐慌,只要懺悔發願出離,轉而受持菩薩戒等真正的清淨佛戒,則原惡戒自然無有對該人之禁制力,反而漸生摧邪顯正的大功德。(採訪組報導)20140820
正覺教育基金會採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