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活動

2021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活動

一、頒獎典禮特別報導

第十屆「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頒獎典禮於2022年2月28日圓滿落幕。本活動之主題是藉由對佛法的正確認知,幫助大眾遠離盲從迷信,乃至因迷信而造成對自己及家庭的傷害。有鑑於假借佛法之名騙財騙色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本會有義務與責任籲請大眾建立正確的觀念,並且為大眾闡明佛法中的正確道理,期望學人藉由正知正見的薰陶,開創安和樂利的生活,並達成提昇學術研究風氣及品質,與淨化社會、安穩人心的目標。

頒獎典禮對一位真正喜歡寫作的得獎者而言是一種特別的鼓勵,除了領取獎金、獎狀、獎品的喜悅與殊榮外,更重要的是能聽取主辦單位的致詞勉勵以及評審者對作品的建議與講評—這是頒獎典禮的重要亮點。本屆的頒獎典禮,高董事長在致詞中提到了兩個重要課題—「人學探索」與「終極關懷」,以及在寫作方面可以深入發揮的重點,提供參與寫作者參考。今年的評審講評,邀請四位老師針對本次得獎作品作出精彩、精準的評論,並提出許多面向的鼓勵與建議,包括對議題論述應具備的正確觀念及心態,乃至寫作格式、技巧等等,相信能對寫作者有很大的提升與幫助。

二、頒獎典禮側紀

財團法人正覺教育基金會主辦2021年第十屆「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活動,頒獎典禮於2022年2月28日上午在台北市承德路正覺教育基金會舉行。

頒獎典禮由正覺教育基金會高震國董事長致詞

頒獎典禮由正覺教育基金會高震國董事長致詞

頒獎典禮由正覺教育基金會高震國董事長致詞:首先讚歎大家能參與徵文活動,因為寫作是很辛苦的事,但通過辛苦寫作的歷練,相對的收穫也會很大。「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這個主題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所以寫作的內容和結論也呈現多樣性的特點。譬如可以從「人學探索」方面來說,這是探究有關人的本質是什麼、我是誰、待人處事之道等等,這就可以涉及到佛法講的六道五趣,也可以探究生命存在的不同環境,譬如涉及欲界、色界、無色界;因此,由於對生命本質、形態的探討範圍與理解不一樣,就會有不一樣的價值觀,產生不一樣的行為方式;對生命本質、形態理解的轉變也會導致行為方式的轉變。

「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這個題目也涉及到「終極關懷」的部份,這部份主要探討生命的最終目標是什麼,牽涉到生死的問題,也可以談到佛法中的十法界,包括未來世的問題。我跟郭老師曾參加一個會議,有一個很有名的宗教學者很肯定的說易經的層次比佛經高很多(當然從佛法的角度來說,認知會不一樣),這體現了終極關懷不同,會造成終極理念與目標的差異。

有很多人認為「藏傳佛教」(密宗喇嘛教)等同佛法,但其實佛陀的法教和「藏傳佛教」的終極目標是不一樣的,佛法和 「藏傳佛教」定義的成佛內涵是不一樣的;終極目標不一樣導致所走的路線也不一樣,所以佛法不等同於 「藏傳佛教」,我們要把佛法和「藏傳佛教」分開看待及了解其差異。

由上述說明可以知道,因為要探究的議題涉及的範圍既深又廣,所以寫作範圍的設定非常重要,寫作範圍的設定會導致文章內涵及結論的差異。最後,作為與大家互相勉勵,有以下幾點簡單的結論提供諸位參考:
第一,多閱讀相關資料,有利於提升寫作層次。
第二,多寫作,持續參加活動,可以提升語言文字運用的方便善巧。
第三,培養謙虛心,多請教師長,讓寫作快速進步。

最後作一個提醒:有些人認為透過學術研究或經典的文字比對,可以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其實這個觀念要很小心,因為我們寫文章如果涉及到有關修行理論的部分,單用學術的手法,理解的結論不一定正確。純粹靠學術或思惟,基本上是沒辦法深入經典或文獻中修行理論的部分,必須配合「行」的部份才能正確與深入了解,因此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必須留意這部分,以免在文章中作了偏差的結論。

評審郭正益老師針對論文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評審郭正益老師針對論文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評審郭正益老師針對論文提出一些參考建議,期勉大家可以寫得更好:
第一,善用word目錄這個工具 (*可用[尋找]顯示出[導覽]窗格,移動其中的[標題],就可即時顯示標題,這就是[目錄]之原型。[標題]是可以使用[功能索引區標籤與命令] 的[常用]中的[樣式]中的[標題1][標題2]……等等在文章中設定各層次的標題。至於若想要在檔案中產生[目錄]的話,可直接在WORD上方的[功能索引區標籤與命令]中的[參考資料]選擇[目錄],自己選擇要用的目錄就可產生在檔案中。隨著檔案的編輯,再作[更新目錄]即可)。目錄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把目錄作為寫作的綱領,以目錄來指導寫作,不至於因隨性而寫,導致內容鬆散;內容鬆散指論文內容前後重複或文不對題。目錄可以把標題的層次性顯示出來,讓寫作的內容緊緊扣住標題,使文章顯現出結構性。
第二,我們沒有字數限制,不是一定要到達到兩萬字 (*辦法在新的年度作了修訂,不再有這至少兩萬字的限制),也不一定字數越多就越好,有時文字過多會顯得龐雜;重點是通過文字內容得出的結論能夠緊緊扣住主題,如果你的文章要增加文字,是因為闡述觀點的需要,而不是把心得報告都寫進來。
第三,作辯證要舉出一些事例作為論文觀點的支撐。善用[註腳]這個工具,把你搜集到的事例或資料先放到註腳作為寫作的資料庫,方便隨時刪減或調整,為寫作提供方便 (*這連結的主文文字則是簡單一句話再連結註腳符號,這就可像後來賈坤芳老師所提到的上到下的文章結構;即可以在這句話依[樣式]選擇一個[標題],這樣所蒐集的資料就可以從龐雜的資料庫型態變成了文章結構中的一部分環節,這是一種從資料庫導向去填補論述結構的方法。如果後來不斷地檢視,發現需要其中的移動位置,只要挪動[導覽]視窗的[標題]內的相關論述標題位置即可,如此可令文章結構更為緊密符合邏輯。若發現這其中內容實在與文章的主架構難以吻合時,就可由此檢視而予以捨棄;等到消化後,再嘗試論述這中的意旨而變成主文)。又,譬如這一次有關於「從宗教層面來看空行母」的文章,這篇論文結構比較緊湊,但是沒有展現出你的進一步的思惟和思辨是什麼,或舉例及教證上的支撐比較薄弱,即使結構緊湊,還是會顯得力道不夠。譬如文章中提到一些駭人聽聞的事例即須舉出客觀的消息來源以為證據。
第四,大家在法義辨正上基本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只有深淺廣狹的差別。如果要深入,譬如你要評論某一本著作,這個書名要和你的題目緊緊地扣在一起,譬如你使用到「般若佛性」的書籍,可是你要論述的題目是「緣起」,這雖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你要說明這本書(「般若佛性」)裡面哪一章節談到「緣起」,這樣就會扣緊主題,然後再發揮。在法義辨正上不是簡單的截取資料而已,而是大家要作完整的思惟,思惟以後再去思辨;要獨立的完整的思惟,自己要怎樣從根本去辨正,才能幫助對方反省與改正。
第五,避免迴避問題,有問題請教師長。譬如有時讀學術文章會遇到的問題是,學術文章的作者對於他所論述的內容也不了解,可是他卻驟然下了結論,你雖然知道他的結論是錯的,但是你也不知道正確的結論是什麼;有些佛法對於我們目前的階段來說還是太深太深了。遇到這種問題,不要迴避,去請教師長。因為你心中的疑惑沒有解決,你的辨正會看起來是跳躍式的,沒有辦法入理。辨正還可有一個方法,如果對方太無理了,可以對他所說句句破(*句子)、字字破(*字詞),這樣來鍛鍊自己的思惟(也訓練自己不會迴避與畏懼問題,如是有所承擔),進步會很快。
第六,作法義辨正時,應平等看待,不管對方的來歷是什麼,我們只要釐清事實,把事實說清楚就好。

評審甘正祺老師針對論文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評審甘正祺老師針對論文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甘正祺老師表示:徵文活動的範圍大,題目可以有多樣性,各人寫作的基本心態也有種種差異,我們希望提出一個基本心態給各位作參考。舉一個故事:一個猶太人的麵包店老闆,他每一次見到人都問:「你知道我為什麼還活著嗎?」他說:「我小時候,二次大戰之前,納粹德國把猶太人抓到集中營,大量屠殺。一個冬天的晚上下著大雪,德國納粹把他們幾百個猶太人集中起來,趕上火車,要把他們送到很遠的集中營去。結果火車開到一半,突然停下來,在荒郊野外把他們全部趕下車。當時下著大雪,情形可能比現在的烏克蘭還嚴酷,他們幾百個人只好蹲在鐵軌旁邊。麵包店老闆當時十幾歲而已,他旁邊有一個大家都很尊敬的長老,因為年紀大,天氣又冷,身體受不了。他看到長老狀況很不好,趕快給老人家按摩推拿,用自己的溫度去搓摩老人家的全身,整個晚上這樣辛苦的照顧他。天亮了,才發現沿著鐵軌的幾百個猶太人全部凍僵死掉了,只有他們兩個人還活著。」他告訴人家,原來當我給人家溫暖,其實我也會得到更大的好處,這篇文章題目是「施比受更有福」。如果從佛學的角度來講,菩薩就是不斷的攝受眾生、攝受佛土;對別人慈悲,就是把別人當作自己佛國淨土的一分子;當我們用慈悲心對待別人的時候,得到最大好處的是我們自己。我希望大家以這個基本心態去寫心得、寫論文;當你在寫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我要幫助別人,我要把自己的慈悲心放進去,我希望別人好。」這樣在寫的過程你就已經在修學佛法,多好!

我看到有些人的文章,發現他們舉出經文的時候,都不詳加解釋;如果一個人發慈悲心對待眾生,在舉出一段經文的時候,應該把所舉出的經文解釋清楚,讓人家看得懂。這些人如果有發心願意幫助眾生來了解經文的內容,他就不會用這樣的寫作方式;所以當我們有心為別人,真正得到好處的是我們自己。

有一天,一位老師問我:「為什麼我兩隻手的食指跟拇指一直破皮?」我問他:「你是不是拿電鍋的時候都沒有用夾子也沒有墊東西,就直接用手拿起來?」他說:「對啊!」我說:「因為你的手一直都被燙,所以就會破皮;因為我的也是這樣。」包括我們斷煩惱也一樣,我們要獲得生命的真實樣貌,必須要有實際驗證、身體力行的智慧,才能真正的斷煩惱,才能讓我們依止智慧一路往上。

希望諸位持續寫作,每次寫作都帶著善待眾生、慈悲眾生的心去寫作,你的文章會非常的亮麗,福德和智慧也在無形中不斷成長。

評審賈正芳老師跟大家分享一些寫作的技巧

評審賈正芳老師跟大家分享一些寫作的技巧

賈正芳老師則是跟大家分享一些寫作的技巧:寫論文是一個設計的工作,在世間法我是學資訊的,我們寫程式也是一個設計工作,傳統的寫程式方式是由下而上的寫,後來我們慢慢發現應該從上而下寫才對(先寫主程式,再寫副程式)。寫文章一樣也應該從上而下寫,絕對不是像傳統的寫程式一般,先寫一部份,再寫另一部份,然後拼湊在一起,以這種由下而上的方式寫論文很容易失去中心主軸,邏輯理路不清晰,會越寫越亂,到最後必須花費許多時間來修改。

從上而下方式寫文章的第一個步驟是建立大綱(呼應剛才郭老師所說),也就是要先想好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依照想要表達的主題設計文章的結構。寫文章是一個跟讀者溝通的過程,包括現在和未來的讀者,所以要站在讀者的立場,想清楚要怎麼寫才能讓讀者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意思和我的想法。通常寫作第一步要先把題目確定下來,用簡單的一句話或一個標題把你要表達的整個文章內容精準的敘述出來,這句話或標題就成為你的論文的題目。寫作的第二步:根據題目再把想要表達的內容分成幾個部份(譬如緒論、第一章、第二章等,然後是結論),每一部份的內容同樣用簡單的一句話或一個標題來描述,這句話或標題就成為每一章的名稱。第三步:再針對每一章的主題與內容,分成幾個論點,每個論點用簡單的一句話或一個標題來描述,這句話或標題就成為該章底下每一節的名稱;如果某一節內容特別豐富,可以用同樣方式將內容再細分下去,每一部份仍用一句話或標題描述,這樣就形成每節之下的小節名稱。這樣按照層次,一層一層從上往下寫(設計),直到最後無法再細分下去時每一節或每一小節的內容只剩幾句話或標題,每句話或標題就代表該節或該小節要闡述的一個論點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在每一層結構設計完成後,必須檢視該層(章、節、小節)所有要表達的內容是否已經函括進來且無遺漏,並檢視該章節內各標題或主題句的前後順序安排是否合乎邏輯(即理路是否清晰)以及各標題或主題句的內容是否有重複現象,若有上述問題出現時,在該層的設計就必須馬上調整過來,然後再進行下一層的設計。

這樣設計完成後,就得到整個論文的大綱以及各章節要表達的論點,並且每一個論點都是以一個主題句描述出來。有了大綱,寫作論文就比較容易了,也不會有前後矛盾或偏離主題的問題產生。寫作論文只要依據各論點的主題句來闡述該論點的內容即可,每個論點各自形成論文的一小段(paragraph),此時不必瞻前顧後再去檢視是否與前後段首尾相連的問題,因為在設計大綱(論文結構)時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了。在闡述每一個論點時,也就是在寫每一段的時候,我個人的經驗是,這一段的開頭第一句就用這個論點(在大綱中)的主題句,也就是這一段的中心主旨,然後再寫第二句去解釋第一句,接著寫第三句去解釋第二句,一直到整個主題句解釋清楚後(這個論點已表達清楚了)這一段就結束了;如果你覺得讀者還可能不清楚你要表達的意思,你接著再舉個例子去說明即可。後來學了佛法,發現原來這與因明學的宗因喻是相通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話(主題句)敘述了這一段的主旨,這就是這一段的宗旨(宗);後句解釋前句(解釋時亦可引聖教量為證),說明前句為何成立,這是說明原因(因);如果有必要時再舉例使讀者明瞭主旨,這就是譬喻(喻)

評審潘正香老師跟大家分享一些評論

評審潘正香老師跟大家分享一些評論

評審潘正香老師評論說,大專組「認識藏傳佛教真相-雙身修法的初探」,從匡正社群效應的主題切入很不錯,但第二部分對藏密與一般宗教區分的探討,有點跳躍,藏密跟一般宗教區分著墨不是很多,有點可惜。社會組「從新冠疫情談真解脫」,這個立意很好,從新冠病毒來譬喻邪見對眾生的荼毒,這個題目很有創意,但如何達到真解脫的內容很少,我覺得很可惜。「讀佛典故事有感口業的過患」,這篇是以生活事例來探討口業的過失跟持戒的道理,淺顯易懂,是相當不錯的文章,不過收尾的部分有一點點前後不呼應,整體來講是一篇滿不錯的文章。「認識藏傳佛教的真相-真偽之辯」,這篇文句很通暢,作者想要通過歷史考究、文學考據,三法印來判斷佛經跟出家眾的真偽。三法印是很基本的,要深入也是滿難的,以初學者來講,這篇文章滿不錯的。「無所得」以角色對話的方式來闡述,很不錯,但內容有談到禪宗的公案和文句,我覺得這部分要盡量避免。「認識藏傳佛教的真相-對佛陀八正道的反思」以八正道來對治錯誤的邪思,這是滿不錯的切入點,可是副標題是對佛陀八正道的反思,佛陀的八正道是正確的,怎麼會是反思呢,所以這個需要修正。題目中有說到可以達到即身成佛,我覺得那個即身成佛定義有點像人間佛教的立論,這部分有待商榷;因為即身成佛是藏密的講法,真正佛法中究竟成佛是要斷所知障和煩惱障,需要三大無量數劫。有些觀點我提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作者說「以無心對治貪心,以至心對治癡心,以虛心對治慢心」,但在佛法中對治貪心用不淨觀,對治癡心用因緣觀,對治慢心用界差別觀,界指地水火風空識六界。但整體來講這篇文章也不錯。

得獎者感言

論文徵文 趙仲正先生:

寫論文個人很粗淺,但還是很努力的去試試看,簡單報告一下寫論文的經驗。

個人這一次的論文主要是探討《龍樹中觀》,寫這個當然要去讀相關的學術論文,手中搜集了幾篇,讀了以後發覺,學術界只是偏重思想。譬如以中觀來講,大概分三類:一個是照字面來講,譬如「非有非無,不一不亦」都是否定句,他們照字面解釋說這是虛無主義,因爲講的都是空;另外有些論文是用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取其中一段,用否定中有肯定的思想去推論,最後的結論是一切法都是真;另外還有用高達美詮釋學來解釋中論,他用我們所看到的蘊處界這個現象去做邏輯推理,推論出有些人是斷見,有些人是常見,但他自己的結論叫做中間適當,他說他這樣的論述才符合龍樹菩薩的中道意思。

事實上經個人仔細思維,知道中論講的不是一般學術界所講的那種思想,學術界的思想跟中論的原意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寫作論文的時候要謹慎抉擇,不能受其他文章思想的影響,尊重原來的論典原意,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與結論。

 

「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活動,心得寫作分為青少年組、大專院校組、社會組,論文徵文活動分為教師組、學生組、社會組、宗教組,今年這二項合計共有9位得獎者分獲不同獎項。典禮中由高震國董事長、程正賢執行長及評審老師們分別頒發獎金、獎狀及精美獎品給得獎者,也邀請數位獲獎者上台分享參賽經驗及得獎感言。最後,與會者一同合影留念,頒獎典禮在祝福聲、歡喜聲中圓滿落幕。

正覺教育基金會將持續舉辦「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系列徵文活動,包括心得寫作、論文徵文二個項目;期望更多民眾能以理性的角度了解佛法的真實義,建立佛法的正知見,得以導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進而自利利他。為了這遠大的願景,期望大家共襄盛舉、踴躍投稿,大力支持本活動,謝謝您!

2021年論文徵文得獎者與評審老師合照

頒獎典禮得獎者與評審老師合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