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頒獎典禮特別報導

第十二屆「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頒獎典禮於2024年2月28日舉行,頒獎典禮由正覺教育基金會高震國董事長主持。高董事長表示,今年投稿很踴躍,為鼓勵大家多多寫作,基金會特別提供更多獎項,得獎機率超過一半。

正覺教育基金會主辦的「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徵文活動,包括心得寫作和論文徵文兩大類;今天舉行的「2023年生命教育與心靈成長心得寫作、2023年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心得寫作、2022年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論文徵文活動」聯合頒獎典禮,共有八十三人獲獎,由高震國董事長以及評審老師們分別向得獎者頒發獎金、獎狀及獎品。

正覺教育基金會今年特別邀請林彥佑老師擔任「生命教育與心靈成長」心得寫作評審,林老師以多年教學及豐富寫作經驗,提供獲獎者許多寫作上的寶貴意見。

得獎者代表發言表示感謝基金會舉辦此徵文活動以及評審老師講評中肯,讓與會者獲益良多;最後得獎者及其親屬與主辦單位代表合影後,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正覺教育基金會舉辦「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徵文,是為了響應教育部重視生命教育,倡導生命價值,為提升社會大眾心靈成長,於生命教育系列選定以真正佛法及「藏傳佛教」真相之認識為關懷,期能導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心得寫作徵文活動分為青少年組、大專院校組、社會組。

此外正覺教育基金會亦舉辦「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論文徵文活動,以喚起學術界對真正佛法及「藏傳佛教」本質的認識,透過對「藏傳佛教」真相的學術研究及探討,為「藏傳佛教」在宗教界中的定位獲得正確認識。

二、頒獎典禮側紀

由正覺教育基金會主辦的「2023年生命教育與心靈成長心得寫作、2023年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心得寫作、2022年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論文徵文活動」聯合頒獎典禮,於2024年2月28日在臺北市正覺教育基金會舉行。

首先由高震國董事長為大家致詞:

非常歡迎大家來參加頒獎典禮,今年我們特別邀請貴賓林彥佑老師與本會三位評審老師,為各位寫作文章提供一些講評,相信各位會有很多收穫。

2023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

正覺教育基金會有兩個最主要的目標:第一個是希望透過弘揚宇宙人生的真實道理,幫助大眾能夠開發內在的智慧光明,這是本會非常重要的特色;第二個目標是希望透過舉辦座談會、論壇、文教與公益活動等,來提升社會的善良風氣,希望達到善的循環,這就是基金會兩個最主要目標。本會非常重視寫作活動,如果你要寫一篇文章,其實就是傳達你的價值觀,尤其你在寫作時,背後還需要建立一些核心信念,建立之後,對於自己的人生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今年本會處理投稿稿件,希望盡量多提供一些獲獎名額,得獎率能夠高一些,而今年得獎率就超過一半,最主要就是希望大家多多寫作,因為寫作能夠給作者帶來很多幫助。

最近我看到國內統計,每一個人每天平均大概花7個小時上網;而美國的數據,則是統計一個人每天點手機、電腦滑鼠或者用手機滑動螢幕大概2600多次,這代表每個人閱讀的資料是很分散,而且很多是片段式的,這會造成現代人的心比較沒辦法專注、比較散亂;相對來說,作者願意靜下心完成一篇文章,我們認為都是非常不容易、值得讚歎。

非常感謝大家能夠參加本會舉辦的徵文活動,也希望在座的來賓、家長、老師能夠多多鼓勵身邊的朋友或者同學、學生,多多參加寫作活動。寫作活動能夠給寫作者很多幫助,包括如何傳達一個道理、如何完成架構,讓文章有結構性和邏輯性,訓練作者的創造力及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等等。

古人曾經說過:如果你要傳達一個道理,它有四個階段:「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果要寫一篇文章傳達道理或是主張看法,你自己一定先要信受這個道理,對不對?覺得是正確的才會去寫,你接受這個道理,這個叫受持。受持之後,要寫文章,你一定會多看一些資料,這個叫讀誦。讀誦之後,對這個道理瞭解得越來越深入,你就會覺得它很重要,就想要跟別人分享,於是就會解說;解說是有限的,需要廣為流通出去時,於是你就寫下來,透過印刷、網路廣為流通。這是跟諸位分享古人認為傳達道理的四個階段,提供大家參考。

這次投稿非常踴躍,裡面有幾篇我個人覺得很好,它是用真善美作為題目,我認為真善美也可以當成寫作的目標,就是你的文章能夠真善美,例如你要傳達一個看法、觀念或是主張,它必須是真實的、正確的,也要經得起別人檢驗是正確、有邏輯性的。你寫文章也是希望別人讀了之後得到一些幫助,比如說智慧能夠提升,或者能夠發起善良之心、慈悲心等等,所以文章所要表達的內涵就是善的內容。至於美是說,你的文章寫出來大家喜歡讀,文章的結構、邏輯性都很好,也有具體內容、文詞優美,這個就是美的部分。

有位作者我覺得他講得很好,他說:「我們應該用美的心去看待人或事,心裡是美的,看的東西它就是美的。」他講得很好,也就是說,我們要心存真善美,隨時內心裡面都有真善美,在待人處事上你看的角度就不一樣了,這會影響到你未來整個人生。

正覺教育基金會舉辦的活動有兩大類:一類是生命教育心得寫作,一類是認識藏傳佛教;主辦單位特別提醒諸位,這兩邊都可以投稿,你可以生命教育心得寫作投一篇,認識藏傳部分也投一篇,兩邊都可以,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最後就是希望大家時時刻刻心存真善美來看待這個世界,以此與大家共勉。

2023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

賈坤芳老師負責講評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論文徵文:

首先針對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論文徵文中評審們的意見,由我綜合這些意見向大家報告作一個說明。

這一次在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徵文裡有兩篇論文,都是獲得佳作。第一篇論文是趙○正先生寫的,題目是〈印順思想的佛法謬思——以《妙雲集》為例〉,這篇論文架構及脈絡都很清晰,論述都是有理有據,明確點出印順著作與思想中的錯謬之處,這是一篇很不錯的論文。

因為這部分徵文是論文寫作,偏向學術性,我們就從這個角度提供一些改進建議,希望作者繼續努力提升論文寫作品質。改進建議分成兩個部分:一、內容,二、寫作方式。

在內容部分有六點。

第一點是論文題目標示〈印順思想的佛法謬思——以《妙雲集》為例〉,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的是,在社會科學論文中好像常常喜歡用「以什麼為例」作為論文的副標題,這在自然科學論文裡的題目是很少出現副標題的。如果題目是以《妙雲集》為例作為副標題,那麼本論文探討的範圍應該是取材自《妙雲集》裡面印順思想的內容,這篇論文中引述了印順思想二十幾個錯謬之處來作評論,可是這二十幾處有一些不是出自《妙雲集》,而是來自於印順的《華雨集》或是《空之探究》等著作,如此導致題目與內容不一致。既然以《妙雲集》為例作為副標題,取材就不能夠超出《妙雲集》的範圍。因此,建議作者可以針對《妙雲集》二十四冊著作裡,到底有哪一些是主要要評論的印順思想,將其選出來並說明為什麼是這些思想需要作評論。本論文在這方面缺乏整理工作,好像就是在《妙雲集》裡面這裡抓一個、那裡抓一個,甚至有抓到《妙雲集》以外的《華雨集》或者其他不屬於《妙雲集》中的思想錯謬之處來作評論。既然題目是這樣訂定,就要對《妙雲集》先作整理並說明選出這些錯謬作評論的理由,否則題目就不能這樣子訂定,這是可以改進之處。

內容部分的第二點,這篇文章裡面在第1頁說:「第七末那識有俱生我執,第六意識心有分別我執,那怎麼會『無有我性』?釋印順這樣子說是犯了因明學的現量過失,現量相違的過失。」這個說法是不對的,第七識末那識祂不是一般人可以現量所了知的,所以作者不能說是跟現量相違,因為一般人現量是無法體會的。作者只能說是跟聖教相違,不能說現量相違,因為一般讀者不一定有這樣的現量。另外在第35頁說:「釋印順把空相、空性混為一談,這個也是在因明學犯了現量相違。」這個說法也不對,因為一般人沒有辦法現量知道空相和空性的內涵。

第三點,在第二章裡作者企圖用四依法以及三量的檢驗標準來說明印順的佛法實屬錯誤,但這裡面有幾個問題。在第一節、第二節裡面講到一些如理作意的思惟、不如理作意的思惟,可是論文內容正反面論述有一些混雜,有時論述內容跟主題比較沒有那麼相關,譬如:講到力波羅蜜多、講到印順是否是善知識、是否有證果、是否有證佛法智慧等等,這就有點偏離主題,感覺文章沒有那麼緊湊。

第四點,在論文第18頁說到:「佛法的智需要修斷結使,就是斷見惑煩惱與思惑煩惱,或者是斷結使以及觸證真如,智慧才會有,這是本無今有。」可是在第27頁又說到:「破參明心以後,找到空性心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並沒有像阿羅漢一樣要滅盡見惑煩惱與思惑煩惱,而且悟者能以慧眼現觀空性心的真實而如如的法性。」作者這兩個論述是前後矛盾的。前面說,證智之前先要斷煩惱,後面卻說不需要斷煩惱,論文前後論述自相矛盾。

第五點,在論文第31頁說到水中月這個譬喻,作者說:「虛空是月影上的增上緣,水面是月影的所緣緣。」這是不對的。因為水面仍然是月影的增上緣,而所緣緣是從心上面來講的——意識心緣於月影而了別月影,月影是意識心的(疏)所緣緣,水面只是意識心看到月影的增上緣,不是所緣緣,作者這樣的敘述並不是很精確。

第六點,在論文第6頁中有語病:作者說:「印順信受了法尊就犯了依法不依人;」然而依法不依人有什麼過失呢?本來不就應該是依法不依人的?我想這裏是作者的語病,論文中作者想表達的應該是「印順信受了法尊就犯了依人不依法。」

寫作部分可以改進之處有四點。

第一點,有一些小標題在文章中有,可是目錄沒有出現。

第二點,在編排章節次序時,原來是第一章,然後節一之一、一之二,二之一、二之二,然後小節A、B、C;可是在第四章,沒有節四之一、四之二,直接出現A、B、C等小節,導致整個論文的章節次序編排不一致。

第三點就是論文註腳問題,每一頁裡面引用到的參考文獻,作者都在當頁底下加了註腳,可是這個註腳編號每一頁都是從1、2、3開始,照理講不能這樣子。寫一本書時,因為整本書的註腳很多,也許會用每一頁從1、2、3開始編號,可是徵文的論文是一篇文章而不是一本書,論文整篇文章的註腳應該從1開始編,如果第一頁已經編到3,第二頁就要從4開始,依序編下去。

第四點是論文裡面有一些表達不像論文的敘述方式,倒像是演講口語化的說法,例如:什麼什麼、什麼什麼;在論文裡面通常很少出現這種敘述方式,我們會用:「什麼什麼」或「什麼什麼」或「什麼什麼」;少用「什麼跟什麼」,因為這樣太過口語化了。

第二篇論文,題目是:〈佛教總釋新舊漢譯之比較——他空見之實義論述〉,是陳○怡先生所撰寫的。這篇文章主要是在比較《佛教總釋》的兩個漢譯版本(明朝版本與最新版本)之間的差異。因為講評時間有限,我就直接講論文可以改進之處。

首先,這個論文題目好像有點奇怪,為什麼要比較這兩個漢譯新、舊版本的差異?作此比較的動機為何?又,論文裡面雖然有比較兩個譯本的差異性,但是這兩個譯本有關於他空見法義的差異性則沒有深入去作比較,只是把它們差異處陳列出來而已。如果把題目中「新舊漢譯版本比較」這些字拿掉,簡化為〈佛教總釋——他空見的實義論述〉,好像也可以。作者如果確定是現在這個論文題目,就要深入比較這兩個譯本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他空見之實義部分),這是本篇論文在題目上我們看到的問題。(其他與內容有關的改進部分,礙於時間限制,在此暫略。)

另外是寫作方式的改進之處。這篇文章引據的經典都沒有列出出處,好像是要讀者到《大藏經》裡面自己去找引據的原文。我們也發現論文中引用《大法鼓經》一段經文,但是我們去查來源時,在CBETA電子佛典裡面並沒有這一段,在《大法鼓經》的經文中也沒有找到這一段文字,而作者又沒有寫明出處,因此無法查證。這篇文章多處都存在這個問題。

最後,這篇論文在比較兩個譯本時以表格方式列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然而在此犯了一個學術論文寫作上的過失:這些表格沒有加以編號及訂定標題,也沒有建立表目錄以供讀者參考。通常在論文裡面使用表格時,需要加以編號並建立此表格之標題,例如表1 〈佛教總釋兩譯本第一段之差異〉、表2〈佛教總釋兩譯本第二段之差異〉、表3 ..…等,而且在論文的目錄裡面也需要建立表目錄,本篇論文完全都沒有這些建置,這個建議也提供給作者作為後續改進之參考。

2023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

詹正墩老師講評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心得徵文:

我講評的是「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既然是心得,我就不以評審的角度而是以讀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這裡我針對3篇文章來跟大家探討,首先我以讀者的角度分享。一篇好的文章畢竟不是像論文這麼嚴謹,但是如何引起讀者興趣,是一個很重要的寫作方向,所以怎麼樣讓大家一開始在文思構想上,或者讓讀者在初看文章時,會引起興趣乃至於繼續讀,最後讀了之後有心得,這是在寫作上應該有的目標。

首先我從第一篇2022年由黃○正所寫的有關貪婪的文章。一篇好的文章,很重要的就是怎麼樣與讀者產生共鳴,因此題目設定跟文章架構是寫作很重要的起手式,作者在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這個題目的設定,這篇是論說文,它的構思極佳,以三種人性的弱點進行密教思想的批判,在議題設定及論述方向的目標上是很明確的,這個讓讀者很容易了解作者要傳達理念的企圖,並且作者將這三個主題圍繞在貪這個概念上頗具巧思,作者很成功地表達了他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關注與擔憂,這就是剛剛董事長說的心中所建立的價值,這樣就引起讀者很大的共鳴感。針對讀者受眾對象屬性的設定也很明確,這點也是很重要的寫作方向。就是說,到底讀者是怎麼樣的對象,我們要弄清楚,有時候文章寫得太詰屈聱牙,或者說它的議題太深了,可能不適合這種推廣式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對象屬性設定很明確,對於關心宗教問題、社會倫理的人來說,這篇文章提供了有價值的觀點跟思考,有助於讀者對於密教的理解和評價,這是有關於構思跟理念的傳達。

第二點,有關文章的論述邏輯跟文章架構,論說類的文章很重要的是說理,要能夠讓讀者認同文章所說的是言之有理,文章內容所呈現的樣貌,便需要讓讀者覺得是條理分明、邏輯清楚的論述。這篇文章的結構很清晰,有明確的主題跟論述,透過作者很清晰的鋪陳,可以支持作者要傳達給讀者的理念。並且在證據力上,作者引用了密教的經典跟密教大師的言行,這些引證使得作者的論述更加具有說服力;而且文章很大的優點就是很聚焦,這篇文章聚焦於密教的批判,沒有偏離主題,作者通過密教核心思想跟行為進行分析,很清晰的展示他自己的立場跟觀點。至於寫作技巧及文字能力上面,他的用詞文字很洗練,用詞很精準,表達很清晰;在用典上面,作者是很善於運用譬喻的,以適合文章的主題,作者使用了一些形象很生動的比喻和例子來描述密教的問題,使得複雜的問題變得更容易理解,增加文章的吸引力跟說服力,同時也增強了讀者的共鳴跟理解力,這也是寫作上很重要的,我們如何在陳述上、論述上得到比較深刻的印象,譬喻是很重要的。這篇文章以現代的詐騙手法,誘人的高報償,卻隱藏著巨大的風險作為譬喻,指出密教對於成佛的許諾誘人,同時也剖析了人背後藏著貪婪的思維,這是很巧妙的。作者同時使用了豐富的詞彙來描述密教的特徵跟問題,生動形象又具有批判性,這有助於加強作者的論點跟觀點,足見作者的文學造詣頗佳。但也發現有些詞彙不常見,且有些文詞修飾沒有到位,可能是寫作時間匆促的關係。至於寫作的格式有一些小缺點,比方說標點符號使用沒有很謹慎,書名號沒有用,有些逗點用得不到位;再來就是文章需要有頁碼。另外在文章內容的配置上,這篇文章的內容配置不是那麼平衡,全文大概有六千字,前言卻占了四分之一、一千五百字左右。接下來根據題目提示的這三個論點,內容的篇幅比例,依序是百分之四十二、百分之十六跟百分之四,顯然對三個論點的比重相當失衡。有關於整篇文章的結構,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其實是很精心的設計,應當是一篇較長篇的論文架構,但限於短篇文章的篇幅字數,便有言猶未盡的感覺,這在投稿文章上常常會發現。如果不是長篇文章,應該要避免一篇文章進行多個主題的論議。至於三個論點的最後一個論點,有關於這個主題實質的意涵,作者並沒有闡述發揮得很好,結尾顯得比較簡略。以上是對第一篇的評論。

第二篇是青少年組郭○毅同學所寫的〈我為何接觸佛法〉,這篇文章表達的意念很清晰,從家庭對他的影響,到他對佛法接觸跟理解,在他對未來的期許,每一步都有一個自然的過渡,這篇文章在銜接上、說理上、鋪陳上,是很自然、很流暢的,讓讀者能夠很順利的隨著故事的發展,通過描述他跟家人的關係,對阿嬤阿公的敬愛跟尊重,表現出他內心豐富的情感,這個情感的表達使得文章更加真實動人。這篇文章屬於記敍文,情感的表達是很好的優點。在論述邏輯跟文章的架構上來說,文章的結構很清晰,可以說分為引言、主體跟結論三個部分,雖然文章很短,只有300個字,但是結構很清楚,作者提出他為何接觸佛法的背景,這個在引言上提出來,主體上就描述了家庭對他的影響,跟他對佛法的經歷,結尾部分就表達他的信念跟未來的期許。在寫作技巧用詞上,文章使用了很多的溫馨詞語,包括了愛、智慧、心平氣和等,這些語詞不僅僅能夠表達作者對於家人的情感,也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溫暖和親切。在用典上,作者在描述阿嬤跟阿公的智慧時,沒有直接引用佛經與其他宗教經典,而是透過生活的細節跟情感來展現,這種引證方式就會更自然跟貼切讀者的生活經驗。但是缺點是因為只有330字,篇幅稍顯短了一些。在針對這個題目,有關於自己為何接觸佛法,是因為阿公阿嬤學佛而改變,在這方面如果能夠具體的舉例就會更好。

第三篇是有關佛典的故事,就是「惡口的過患」,作者是青少年組的陳○卉,這是一篇很有創意的創作,從佛典故事不惡口故事中,申論出惡口業報的可怕,也是眾生所不喜歡面對的事,進一步以同理心的角度來詮釋,表達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觀點,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想法。從這個角度在多個層面探討惡口的過患,並且提出如何不惡口的建設性的方法。思路很清晰,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法,讓讀者產生更好的共鳴。我先講缺點,比方說題目是「不惡口跟同理心」,可是惡口和同理心是個背道而馳的兩個情境,文章的脈絡對惡口到同理心之間,並沒有很清楚交代它的連結;再來有些詮釋的觀點不很精確,或者是因為使用語彙不很精確的緣故所造成。比方說,本文的主題是惡口,這個和謹言慎行所強調的重點不同。另外作者提出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成語來輔助說明,但是本質上這是以誠信為訴求的成語,形容人應當言而有信,這個跟惡口並不相同。另外引用的例子也沒有很清楚的相關性,比方說他引用另一個因果的故事,說父母商量要平分財產給兩個女兒,這個跟本文的惡口的因果道理沒有直接關係,可能作者在解讀因果上是有些偏差的。再來,就是對惡口所詮釋的範圍可能有過度詮釋的疑慮,比方說他指嚴肅的言辭同樣有報應的觀點,但是由於沒有特別解釋所謂嚴肅的言辭所指是什麼?如果是師長教導晚輩的言辭,被年輕人解讀為老生常談的大道理,乃至於說因為自己犯錯被指責糾正,大多數人當然是心裡不會平靜、歡喜接受,但是如果是正面良善的言教,而令這個被受教者心生不樂意,但是如果因此而能夠救人,利大於弊,這也是不得不的抉擇,這不能解讀為惡口。對於批評影片、文章等等,作者認為這是惡口,這個也不是很精確的。另外寫作有些錯別字,而成語跟典故要先確定意思才不會有所偏差。那至於文章的配重上,使用了400個字,而閱讀故事的大綱占了10%,當然不能說太高了,但是有些情節跟本主題沒有相關,是描述佛典故事的背景資料,事實上可以稍微減少一點。以上就是我的講評報告。

2023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