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頒獎典禮報導

一、 頒獎典禮特別報導

第十一屆「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頒獎典禮於2023年2月28日舉行,頒獎典禮由正覺教育基金會高震國董事長主持,高董事長表示這是基金會舉辦的年度重要活動,他鼓勵大家多多寫作,寫文章需要多閱讀、多看資料、多接觸事物,這樣進步才會快速。

正覺教育基金會主辦的「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徵文活動,包括心得寫作、論文徵文兩個項目;今年兩個項目共頒發八個奬項,由高震國董事長、程正賢執行長以及評審老師們分別向得獎者頒發獎金、獎狀及獎品。最後得獎者及其親屬與主辦單位代表合影留念,頒獎典禮就在祝福聲中圓滿落幕。

正覺教育基金會舉辦「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徵文,是為了倡導生命價值、提升社會大眾心靈成長,於生命教育系列選定以真正佛法及「藏傳佛教」真相之認識為關懷,期能導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心得寫作徵文活動分為青少年組、大專院校組、社會組。

另外,為了喚起學術界對真正佛法及「藏傳佛教」本質的認識,透過對「藏傳佛教」真相的學術研究及探討,為「藏傳佛教」在宗教界中的定位獲得正確認識,正覺教育基金會並舉辦「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論文徵文活動,分為教師組、學生組、社會組、宗教組。

二、 頒獎典禮側紀

第十一屆「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頒獎典禮,於2023年2月28日在台北市正覺教育基金會舉行。

2022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

首先由高震國董事長致詞指出:非常感謝大家參加今天的頒獎典禮。在國內約有七百個文教類的基金會,都是隸屬教育部管轄,正覺教育基金會是其中之一,我們主要有兩個目標,第一個是提升學術研究品質,第二個是淨化社會人心。我們基金會核心宗旨是開發每一個人內在的智慧光明,希望這個信念能夠一直傳達下去。 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活動是我們基金會非常重要的活動之一,我們鼓勵大家能夠多多寫作,寫作的能力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寫作能力或是溝通能力,其實是人類很重要的智能之一。

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活動是我們基金會非常重要的活動之一,我們鼓勵大家能夠多多寫作,寫作的能力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寫作能力或是溝通能力,其實是人類很重要的智能之一。

我個人有個經驗可以跟大家分享,我曾經請一些資深人員把他們覺得值得經驗傳承或是比較重要的技術寫成文章,結果發現能完整敘述及把重點寫出來的比例並不是很高。所以一個人事情可以做得很好,但要寫得很好,卻是另一回事。所以有人把寫作能力歸類為另一種智能,這是有道理的,也就是你雖然會做,但是要你寫得好,卻不一定做得到。

一篇文章背後蘊含了很多東西,包括幾個面向:

第一個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內容,牽涉到作者他需要看很多資料或是接觸很多事物,另外一個說法就是要知道很多法,接觸之後需要深入瞭解;透過寫作可以認識很多事物或道理,對自己很有幫助。

第二個面向,寫文章是要給別人看,因此讓別人看得懂,能夠接收你所要傳達的道理或是觀念、想法,這就牽涉到文章的結構、組織、次第性,以方便善巧作出安排,所以寫文章的過程,也是在訓練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第三個面向,如何運用語言文字技巧,譬如有人寫文章很洗練,筆鋒很犀利,文章雖短,但傳達力量很強。有人寫文章比較舒情,有人比較特殊,用詩的方式呈現,或者寫偈頌,這個就不容易。

古代司馬遷寫《史記》,流傳千古;蘇東坡號稱千古第一才子;我想這些人寫文章那麼厲害,應當不是閉門造車,後來我到網路上去查,果然有人把他們(司馬遷、蘇東坡)到過哪些地方整理並畫在地圖上,發現他們真的走過很多地方,人生閱歷非常豐富。這也提醒我們,寫文章需要多多閱讀,或多找些資料來看,多多接觸一些事物,甚至要多請教師長、前輩,這樣進步才會快速。

另外還要分享的是,寫文章應該多多關心周邊的朋友,多多關懷社會,對這些面向有較深入瞭解,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感動人,一般人也會有興趣閱讀,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事情。

最後看到有文章引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宇宙的最大奧祕,是人可以瞭解這個奧祕」。這個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裡面隱含人的意識心思惟了別分析能力非常強,代表人的智慧可以開發的潛能非常大,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開發自己內心的智慧,讓自己的智慧更加增長,也能讓別人的智慧能夠開發出來,讓我們互相勉勵,這也是我們基金會的核心宗旨所在。

2022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

趙嘉威老師表示很榮幸講評的對象是同姓本家趙O正先生,趙老師自謙不是講評,而是個人讀後分享:個人認為「中的研究」論文,優點很多,主要有三,一是主題明確,內容飽滿;二是結構穩當,層次分明;三是文筆流暢,文辭細緻。

另外也有一些該注意斟酌的部分。

首先是定義的模糊和概念的抽換:

1.中點、圓心、球心這些幾何學上的「中」,和中國傳統哲理上的中,以及佛法上依於實相所作的般若中觀,似乎不宜籠統的混為一談,若說是只做引言或譬喻,則文中所引用的《莊子》、《淮南子》中引文「窈窈冥冥」並沒有「中」的意象或是文詞可以「彰顯『中』的情境存在」,因此,說「中」是「讓我們有共同的認知,或說共識,認同它指涉某種無法具體提出的情境」,顯然是過於主觀的意願。

2.太極符號中的一點,是表示「實體」的意思,而不能自己定義為「運運而動」的中心點,因此以「中」作為某種情境只能說是一種設定、假設或學說,不能說之為「共識」。

3.儒家周易的「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和道家老莊各有形而上的玄思,所牽涉的範疇、思維的進路和所獲得的智慧,是否真的和佛教講的「實相」是同一回事,應該是要一番重大的討論,若直接說「涅槃」就是道家的「無極」,更是一種主觀的認定,並未見學理上的論證,因此,不宜輕易的將他們並列或是等同。

4.文中用潑墨畫「烘雲托月」的留白做譬喻,說是「具有生命的靈動」,然而藝術生命,並不等於眾生慧命或法界實相,不能於此抽換概念,直接轉換成佛法「真空妙有」的靈動。

其他關於法義的部分包括:

5.論文中說:「五盛陰就是我們的色身。」另三處談到「色身」都是類似的概念。佛法中的五根身只是色陰的一部分,六塵也攝歸色陰。此外,五陰中的「受、想、行、識」四陰都是心法,所以應該說「五盛陰就是我們的身心」方才完整。

6.文中設定「用『中』字來表示動態的情境」,行文中一再用括弧提示:意識心是「靜態的」,而「中的情境」是「動態的」,這樣的二分法其實是「落於兩邊」,反而不符合「中道」的觀行。實相是動態的嗎?祂與五蘊和合運作自有其行相,但是祂其實是「如如不動」的啊!若說祂有動相,這樣的論述反而離開中道,成了「自語相違」。

7.文中所說的「動態的中的情境」反而接近儒家中庸所說的「時中」,不是佛法。

8.文中論述:「闡述十因緣法來證成『識』的存在,『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爾後以十二因緣法來襯托出『因』的存在。」事實上證成識的存在即是「本識」「入胎識」,已經找到流轉的「因」了。十二因緣法不是「襯托因的存在」,而是在認定並印證還滅的道理,乃至實踐。

9.本文結論說,「大乘佛法的『中』的動態情境,則必須透過世俗諦的敷演解說而了知,知而後能信解,信解後行者依教奉行去熏習、觀修……。然則大乘菩薩修行,雖亦兼修二乘菩提法要,非不必修,但主要是依般若正知見而修,並非必須以二乘的觀行為基礎,二乘和大乘,一個是「出離觀」,一個是「安隱觀」,二者是不同的路數,因此,不能說:「必須透過世俗諦如何如何……。」

最後個人認為,本文可以不必那麼嚴肅,如換一個較輕鬆題目,如:「中的漫談」之類的,在適當園地發表,一定很受歡迎,利益大眾,幫助初機學佛人很快釐清三乘菩提法要的重點。

2022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

賈坤芳老師主要負責講評「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論文組:這次有兩篇論文得獎,第一篇優等獎是趙O正先生所寫的「略探緣起與性空之真實義-以談錫永著《四重緣起深般若-《心經》、緣起、瑜伽行、如來藏》為例」,第二篇甲等獎是陳O怡先生寫的「他空見之實義──論述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觀點 」。這兩篇論文寫得都很好,第一篇在法義上比較深入,第二篇是在寫作技巧上比較成熟。兩位都是論文徵稿的常客,每年投稿每年得獎。後面獎評的部分會以精益求精的角度,提出論文可以改進之處。

第一篇趙O正先生的論文主要內容,是以聞思修證方式來辨正談錫永教授著作中緣起這部分,除了辨正之外,還探討緣起真實義以及性空真實義。這篇文章主題很明確,脈絡很清晰,論述有理有據,行文起承轉合非常流暢,顯示作者對本文主題及文獻有足夠熟悉度,文筆及論述能力都值得肯定,是一篇相當不錯的論文。

接著給趙先生提出一些建議:第一、在法義部分,這篇文章在第三十頁談到七覺支,有些解釋並不是很正確、恰當。譬如猗覺支,本來是指因為證得初禪,發起胸腔樂觸,但是作者把它寫成深心讚歎佛法,這是有差別的,是可以改進的部分。

第二、有關論文結構,在論文第四節談到性空的真實義,總共有十頁的論述,十頁是蠻長的篇幅,應將其分成小節;否則一路讀下來,如果起承轉合沒有作好的話,在理路上會使讀者不曉得重點在什麼地方?所以應該再分小節,幫助讀者對論文的理解。

第三、寫作部分;首先是論文的摘要太長,論文有其固定格式,摘要是擇要說明本論文的重點,不適合作論點的發揮,通常摘要不能超過一頁。其次在結論部分也是一樣,既然是結論,就是總結這篇論文的研究重點、成果;既然是結論,就不應該繼續再作論點的發揮。我們看到本論文的結論中又提出一些觀點、又引述一些經典,這是不對的,這樣不能稱為結論,如果那個觀點很重要,需要引經據典去闡述,應該將其置於前面的章節另立一個小節來闡述,然後在結論裡當成一個結果來敘述就好了,所以結論也不應該超過一頁。

另外就是有一些錯別字,如談錫永教授的「錫」,有些寫成習慣的「習」。

第二篇論文是陳O怡先生寫的「他空見之實義──論述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的觀點 」,這篇論文依據《山法了義海論》來釐清他空見的主要意涵,再針對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著作的他空見論點分析,辨正這部著作裡面所寫的一些對他空見、唯識、中觀的看法。作者對這個主題有一定的瞭解,在語句鋪陳及相關文獻引述都值得肯定。

為了精益求精,我們也給作者提供一些建議:第一個是題目涵蓋的範圍稍微大了一些,題目可以加上副標題:以《山法了義海論》論述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著作,把範圍縮小。其次就是建議論文可以提供目錄,寫了二十幾頁論文,如果有章節目錄,讀者可以由目錄看出整篇論文架構及理路。再來就是第三節第二小節的標題會讓人產生誤解;原小節標題是: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對他空見論述的辨正,這個題目看起來像是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對他空見論述的辨正,可是事實上作者要表達的是:辨正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對他空見的論述,所以意思是剛好相反了;建議將原標題後面的辨正二字,移到前面來比較好。另外在同一小節(論文第三節第二小節),引用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著作中十一段的英文原文,卻將其翻譯成中文就直接敘述他的英文原文意思是什麼,這會讓讀者疑惑你是否把他的原意掌握清楚了?是否無誤解其原意?比較好的作法是,要先把他的英文原文作翻譯,再將原文的意思歸納整理,然後加以辨正。最後論文也是有錯別字,第十五頁到第十七頁中,應成派中觀的「成」是成就的成,但寫為「城」,城市的城。

我過去也指導過研究生寫論文,以前我的學生也經常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寫論文不僅是表達,也是溝通。一般人寫論文只想把心裏想的話表達出來,但都忘了你想表達的東西,必須讀者能看得懂,這個論文才有效用。所以寫論文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跟你的讀者溝通,寫完以後你要站在讀者的角度再反復讀自己寫的文章。假設你站在讀者的角度都讀不懂,這個文章就要重新改寫或再加一些注釋或舉例說明,寫到讀者能夠讀懂為止。最後我想說的是寫作不只是單純的寫作,寫作可以鍛煉你的組織、表達、溝通的能力,所以寫作很重要。

得獎者感言:

得獎者代表在發表得獎感言時,對評審老師講評內容表示受益匪淺,感謝正覺教育基金會每年舉辦徵文比賽以及對社會的付出。

社會組趙O正先生表示:有機會來熏習如來藏思想,覺得平實導師寫的書籍真的很好,但是為何不是很普遍?我個人感覺,導師的道理很好,陳義很高,一般普羅大眾不容易去了解它;因此要讓這麼好的佛法更普遍的讓大家來學習,這是我寫作的動機。另外,評審老師今天講評對我受益很多,因為我不是科班出身,我是來學習的,論文或其他文章都是慢慢磨鍊寫出來的。這是我一點感想。

論文組陳O怡先生首先感謝評審老師對論文的指導,並表示:我是看到那位仁波切的書後開始寫這篇論文,前半段是用《山法》來陳述他空見真實義 ,後面一段再針對仁波切書中所謂空性、修禪的次第階段,他是分為五階段:聲聞、唯識、自續中觀、應成中觀、他空見。其實讀這本書我剛開始最大疑惑是唯識的部分,直到看了《山法》,原來西藏講的唯識其實是虛妄唯識,這樣就可以回頭解釋為什麼仁波切在整篇論述裡對他空見與中觀、唯識的結論會是這個樣子。看完這本書發現有很多名相,名是同,但義是不同,這也是為什麼世間人對我們正法會有這麼多的誤會,主要原因也是在這邊。兩年前我看到一個網站叫作覺囊志願者,這是在美國建立的網站,以篤補巴、多羅那他兩位祖師爺的論為主來宣揚他空見和如來藏,其中可以學習到覺囊派歷史和傳承。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