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頒獎典禮

一、頒獎典禮特別報導

第十三屆「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頒獎典禮於2025年2月28日在臺中科技大學中商大樓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由正覺教育基金會高震國董事長親臨主持。此次典禮集合了「2024年生命教育與心靈成長心得寫作」、「2024年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心得寫作」以及「2023年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論文徵文活動」三項徵文比賽的聯合頒獎典禮。

二、頒獎典禮側記

2024高董事長致詞

高震國董事長致詞

非常歡迎諸位蒞臨參加此次活動。這是我們首次在台中舉辦這類型活動,感受到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因此未來我們也會考慮多在台中舉辦類似活動。

首先,讓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徵文活動。本次徵文活動分為二種類別:第一類是「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包括心得與論文二個部分;第二類則是「生命教育與心靈成長」心得寫作。

諸位可能會疑惑,為何要舉辦「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這樣的徵文活動?這主要是因為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對我們的文化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然而,佛法的道理與法義相對深奧,導致目前有些人在傳播法義時可能出現一些誤解。透過舉辦此活動,我們希望能為正確的道理與法義進行辯證,如此則有利於正確道理與文化的弘傳。

清末民初的學者梁啟超曾研究指出,自從佛法進入中國後,因此衍生出約三萬五千個詞彙,有許多常用詞彙其實是源自佛法。因此,我們認為釐清佛法道理並進行辯證,對一般民眾理解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於「生命教育與心靈成長」心得寫作,這也是教育部及各學校大力推廣的領域。生命教育對每個人的生命觀與生涯發展都至關重要,故我們設置了這個活動主題。我們非常重視此活動,已經舉辦多年。我們會盡最大努力提高獎項價值,希望鼓勵更多學生、老師及社會大眾踴躍參與。

接著,讓我介紹一下我們正覺教育基金會。本基金會有兩個核心目標:第一,弘揚宇宙人生的真實道理,主要目的是幫助社會大眾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生命觀,這對每個人都極為重要,也是我們基金會的重要特色;第二,偏重社會公益,包括協助弱勢民眾,與舉辦反詐欺、預防酒駕等宣導活動。

自去年起,我們也開始關注社會安全議題,包括捐贈救護車、救災車及醫療車,希望為社會安全貢獻一份心力。而徵文活動則偏向學術與學校方面,我們也舉辦多年的教師研習營,也為清寒品德優秀的學生提供獎助學金,以及其他相關活動。

我最近觀察到一個現象,想與諸位分享。在學校的生命教育中,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就是探討生命的意義與目標。我們常說,生命的目標或意義在於成就自他生命的圓滿,這點相信大家都能認同。

我發現很多同事、同學或朋友退休後,大約六、七十歲的人,因為現代科技發達,透過手機和通訊軟體如LINE等,他們有錢有閒,會到處遊山玩水,將風景照片分享到群組中。然而後來會發現,有一小部分人開始轉變,因為如果一天到晚遊玩,會漸漸玩膩,並且會覺得這樣的退休生活缺乏意義。

這時,有些人便會投入公益活動,這是一種自然趨勢。他們認為幫助他人,讓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更快樂,這樣生命才更具有意義。由於現今退休年齡越來越早,六、七十歲的退休者通常會思考往後的人生方向,漸漸發現必須走向幫助他人的路線,才能發揮生命的意義。

根據統計,台灣的公益團體,包括基金會、非營利組織、行善團體和宗教團體等,總數超過一萬個,有些數據顯示高達一萬七、一萬八千個。這表明國內從事公益的人數相當可觀。就如我們捐贈救護車時才得知,因為捐贈意願者眾多,必須排隊等候,可見國內行善者眾多。

因此,生命教育的目標也是希望導向自利利他、成就自他生命圓滿的方向,而這與我們的寫作活動有密切相關。因為您可以將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或觀念寫下來,撰寫成文章與他人分享,這也是宣揚真理與幫助他人的一種方式;而在寫作過程中,您自身也能獲得各方面的訓練與提升,對自己大有裨益,能實現自利利他。這也是我們基金會所重視的。

最後,我用「智慧」兩字與諸位分享。參加寫作活動是極富智慧的事。「慧」字上方有兩支掃把,中間一隻手,象徵用手拿掃把將自己心中錯誤觀念、煩惱和不良習慣全部掃除,這就是慧力,能分辨是非對錯。而「智」字則是在慧的基礎上,因為有慧而明白許多道理,也就是「知」,並且可以實際應用或將其傳播出去,也就是「曰」,所以「知」加上「曰」就是智。因此,寫作正是與智慧相契合的活動。

參加此活動代表您富有智慧,既能提升自身智慧,又能幫助他人智慧提升,這完全符合生命教育的精神。我的報告就到此為止,預祝本次活動順利圓滿。

2024潘老師致詞

潘世香老師講評 (藏傳佛教論文)

論文評審是學術發展的重要環節,今天我將針對兩篇藏傳佛教的論文進行講評,分別是《狂密與真密》的讀後感,以及《強論中道名相了義法於因明論「依詮談旨」破斥印順派所謂緣起中道》。透過這次講評,希望能為作者提供建設性的意見,同時也為大家帶來學術寫作的一些思考。

第一篇:《狂密與真密》的讀後感

首先,我想談談撰寫學術論文的基本目的。論文寫作主要有兩個核心目標:一是展示專業研究成果,在研究新問題後提出新的觀點;二是透過深入分析解決問題,透過分析錯誤觀點或提出新論證來達成目的。

就第一篇《狂密與真密》的讀後感來看,這篇文章較偏向讀後感而非嚴謹的學術論文。在形式上有幾點值得商榷:

  1. 摘要不完整:摘要中未清楚界定何謂「狂密」、何謂「真密」,這是相當可惜的。論文摘要應當簡明扼要地呈現研究的核心概念。
  2. 研究背景缺失:文內未說明題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這些是學術論文的基本框架,缺少這些元素使論文結構顯得不完整。
  3. 引用出處不明:雖然作者深入分析了《狂密與真密》的內容,揭露了藏密與喇嘛教山寨的本質,陳述了百年來藏密與喇嘛教發展的來龍去脈,進而澄清真正的佛教中觀思想,並闡述佛教中的中觀思想與喇嘛教的中觀思想及無上瑜伽思想的區別,但仍有幾點值得商榷。

具體而言,我發現以下幾點問題:

首先,摘要中未提及《狂密與真密》一書的作者是誰,這是相當基本的學術引用規範。

其次,論文表達缺乏一致性,文中多處直接引用資料但未註明該宗派觀點的出處。例如在3.1節的應成派中觀思想中,僅引用《狂密與真密》的結論,卻未引舉應成派如何將意識心誤認為空性心的來源與出處。同樣在3.2節中,亦未引舉自續派如何認知意識心能到未來世的出處與教證。這是學術論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當批評他人的觀點時,不能僅依據第三者的觀點,而必須明確指出原始出處在哪裡。

第三,在學術論文中,專業術語的使用必須準確。例如在3.2節自續派中觀思想中(第22頁),文中提到自續派將意識心能至未來世而犯有「因明宗支有五過的現量相違」,但事實上因明當中宗支有九過,而非五過。雖然早期陳那菩薩確實提出五過,但後來陳那論師的弟子商羯羅主加入了四項:「所別不極成」、「能別不極成」、「俱不極成」和「相符極成」,總共形成九過。這顯示作者對因明學的理解可能不夠深入。

第四,部分論證較為薄弱。例如在4.4「不符合三法印」、4.5「不符合法界的現量」以及4.6「不符禪定修行之原理」等段落中,論述過於簡略,大多只有一百字左右,論證不夠深入,這相當可惜。

第五,關於註腳的標示問題。文中每頁的註腳標示都是從1、2、3重新開始,而學術論文的註腳應該連貫編號,這樣才符合學術格式。

第六,論文格式較為混亂,建議每一段落應有一致的格式。

最後,由於全文以讀後感的方式書寫,結論部分顯得較為無力,論證方式也相對薄弱。

第二篇:《強論中道名相了義法於因明論「依詮談旨」破斥印順派所謂緣起中道》

這篇論文題目相當長,使用了許多專業名詞。讓我們逐一分析其中的問題:

在第一章第一節中,論文談到「假諸言語而開示假名法」,並提及「自性」的概念。然而,作者似乎未能深入區分「言說自性」與「離言自性」的差異。「言說自性」屬於遍計所執性,而「離言自性」則涉及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這兩法。

進一步說,「離言自性」是內語中的自相,而「共相」則屬於言說自性。這些概念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區別:自相與共相各自包含不同層次的自性,包括「離言自性」與「言說自性」。「離言自性」指的是現量及言說不及的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的自相;而「假立自相」則是不以言說自性而言的概念。

如《瑜伽師地論》中所說「說為受、說為愛、說為色」,即是以言而說的自性,這就是「假說自性」。我們的諸法雖然離語言,但若沒有語言,便無法表達。因此,諸法自相可分為兩種:一是透過語言表達的「言說自性」(如指出「這是花」),二是花本身的「離言自性」。若沒有透過語言文字,我們便無法知道「這是花」。這些深層次的區分,作者似乎未能充分探討。

關於第二章「簡述依詮談旨之標的」,作者引用了明朝蕅益大師所著的《因明入正理論直解》來解釋因明學。然而,明朝的因明著作大多曲解了因明專有名相的意思,應該引用唐朝的因明著作,如窺基大師的《因明入正理論疏》才更為妥當。

對於第二章中關於因明學的錯解,我發現了二十多處錯誤,限於時間關係無法一一詳述。舉例來說,蕅益大師在《因明入正理論直解》中解釋「極成有法、極成能別」時提到:「極成者,謂道理決定成就,無有互不相許之過;言有法者,不同龜毛兔角的名字;言能別者,正是宗體。」但這段解釋是錯誤的。

因為「有法」指的是前陳的宗,並非如蕅益大師所說的「不同龜毛、兔角的假法」,而是實體之法或名之有法。「能別」則指後陳的宗。前後二宗合起來才構成宗體,並非能別就是宗體。窺基大師在《因明入正理論疏》中明確指出:「有法、能別只是宗依,宗必須要前依與後依急救共許成就,唯有依與依合才是宗體。」《因明入正理論疏》卷1:「有法、能別但是宗依,而非是宗,此依必須,兩宗至極,共許成就,為依義立,宗體方成。」前陳宗依又分為三組:一組是自性、差別,一組是有法及法,一組是所別、能別。這些加起來才構成宗體之法,但蕅益大師的解釋錯誤,導致論文作者的引述也出現了錯誤。

總結來說,此論文作者引用了有問題的蕅益大師《因明入正理論直解》之解來解說因明學,但明朝的因明著作已經使許多法師與作者被誤導,無法如實理解因明的精髓。而且寫論文並不需要全面闡述因明學原理與舉例,何況這篇論文已經相當長。如果刪除第二章(約一萬多字),仍有三萬多字,並不影響論文的核心論述。

再者,若要用因明學來破斥對方的觀點,也不必解說因明的中心原理,而要建立如何建立及如何防過的道理。只需針對性地破斥對方的論點,指出其在因明學上的錯誤即可,而不必詳細解釋如何立宗、如何立因等基本概念。

最後,關於作者在第27頁提及的印順法師「無自性的空義」問題。印順法師認為空的定義是「無自性而已」,又許「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對此,作者應釐清「空相」與「空性」的差別,以及「離言自性」與「言說自性」的區別。

所謂「一切法無自性」,是在遣除遍計所執性的言說自性,並不遣除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因為在諸法中,言說自性與離言自性這兩種自性是真實存在的。龍樹菩薩在《解深密經》中指出,「一切法無自性」是依於三自性中沒有言說自性的遍計所執性,而安立「三無性」——相無性、生無性及勝義無性,由此說「一切法無自性」。這主要是要破斥言說自性的遍計所執性,而非破斥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的兩種離言自性。

這就是為何當年師子光論師因不理解這一道理而被玄奘菩薩所破斥,記載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玄奘菩薩因師子光論師的錯誤而著《成唯識論》,並在其中明確指出「依他起與圓成實二性不為空」的道理。於《成唯識論》中亦說依他起及圓成實二性是非性全無。

以上是針對這兩篇論文的講評,希望能為作者們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也讓大家對佛法論文寫作有更深入的理解。由於時間限制,許多細節未能詳述,還望見諒。

2024詹老師致詞

詹益墩老師講評 (認識佛法與藏傳佛教心得徵文寫作)

藏傳佛教在一般社會中是較為專門且較難引人關注及共鳴的主題,我們徵文所設定的讀者群與學術論文有所不同,所以呈現的文章樣態會與論文不同,但目的都是本於能有發揮對社會教育的正面影響,正如董事長所提及,基金會的公益目的是達到「利他」及「自他生命圓滿」,即所謂的「自利利他」。

我們此次徵文的文章可從兩個面向來理解:一方面是來自已經深入研究藏傳佛教或佛教的專業人士,他們如何將專業知識向廣大民眾做出易懂的說明,以教導社會大眾;另一方面則是針對對佛教或藏傳佛教不甚熟悉的人群,他們如何透過文章寫作來探索這個宗教實質內涵。

以社會組的參賽作品來看,不少文章屬於前一種類型,即作者已深入藏傳佛教或佛教領域,具備豐富知識和經驗。這類作品往往引用大量文獻和學術論述,使文章敘述方式顯得較為艱深,可能應非專業人士容易理解。由於內容過於專業或艱深,這類文章較難引起一般讀者的關注和共鳴,只有經常接觸佛法領域的人才能輕鬆理解,這是較為可惜的地方。因此,評審建議這類文章應調整為更易於通俗理解的表達方式,或者乾脆採用正規論文的格式,參加論文類的投稿。

另外,此次有些作品在論述中出現過多子題和論述目標,卻忽略了整體主軸及關聯性,導致結構鬆散,容易出現結論與內容陳述不相符的情況。

另外,有些參賽者選擇撰寫閱讀某本書籍後的心得感想,但文章內容引用過多該書籍的內容,反而削弱了作者論述的主導性和自主性,使自身體驗和觀點顯得不足,這也是可惜之處。

例如有一篇《恭祝達賴喇嘛80大壽》的文章,整體寫作能力相當出色,但部分段落比重不均,有些段落過長,但未能明確突顯作者想要呈現的重點。由於作者可能對佛教或藏傳佛教知識相當豐富,因此未能顧及一般讀者的理解程度,缺乏詳細解釋內容與主題的關聯性。雖然修辭精彩,但結構不夠清晰,段落間的起承轉合影響了閱讀流暢度。建議減少子題,增強論文結論的力度。

在《佛典故事照亮的教育》一文中,作者能將個人工作生活經驗與書中的價值觀相結合,展示如何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這是令人感動的地方。相比之下,我與《正覺電子報》的文章則過於學術化,不易為讀者理解。

《毘舍離的三十二個兒子》一文,文字篇幅稍嫌不足,對社會影響的分析不足,但值得讚賞的是作者能夠透過實際體驗呼應主題。而《認識佛教的真相》則透過自身經歷呼應閱讀內容,是一篇不錯的文章,但缺乏對從過去錯誤經歷到接觸正信佛教的心路歷程的深入琢磨,特別是最後階段的自身實際經歷描述較少。

轉向大專院校組,我不禁讚嘆「英雄出少年」—— 這些年輕學者的文章都相當精彩,他們關注議題的敏銳度和多元化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對於以某本書的讀後感為主題的文章,若能進一步將自身經驗與所述道理相對照,會更具說服力,更能感動讀者。

例如一篇關於「認識藏傳佛教真相」的文章,作者關注了性別、人權和文化等多元議題,展現了廣泛的涉獵範圍和關注人類進步的思維,值得讚賞。不過,作者強調「佛教是強調苦行」的觀點可能不完全正確,但這正體現了(徵文)從非深入佛教角度進行探索的價值。作者對個別議題採用較為宏觀的論述框架,若能針對實際內容和個別議題更清楚地指出重點,或許會增強說服力。雖然整體分析透徹,但缺乏明確的實際案例來支持論點。

另一篇《禪——悟前與悟後》的觀後感,作者設定了與自己相契合的修行目標,這種反思精神令人讚賞,但若能補充生活中的實際體驗,文章將更加豐富。

最後是青少年組(國小和國中、高中),國小學生的作品數量可觀,他們的認知和寫作能力令人驚嘆,許多作品採用類似極短篇小說的形式,內容生動。有趣的是,我們發現不同作者描繪的故事情節有相似之處,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例如,多篇文章從「八識」的角度切入,但以不同主題展開論述,這些文章都相當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2024認識佛法及藏傳佛教心得寫作暨論文徵文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