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新聞網:從四腳蛇到酷斯拉 宗喀巴著<譚崔十四根本墮戒釋>的評析‧之四

更新日期:2014/05/15     08:00

(真心新聞網採訪組台北報導)前言宗喀巴喇嘛的「宗教改革」是新瓶裝舊酒,可是知曉內情的人,無不以密宗譚崔系統的無上瑜伽「修行」為鴆酖,避之唯恐不及;唯獨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視之為醴醪,千年來在高原雪域裡抱殘守缺,迷醉不醒沈淪愈深。卻萬萬沒想到有朝一天,它居然毒酒廣灑四海荼毒天下,弄得臭穢滿溢觥籌狼籍,收拾起來困難重重。

原序文:

依密宗譚崔系統的修學傳承思想來說,此譚崔十四根本墮戒無上瑜伽部等教理,一直被視為是極機密的譚崔教義,絕不輕易的傳給弟子。然而,由於格魯派掌門人達賴十四世於二十世紀中葉起移居印度北部達蘭薩拉帝區之後,為了要擴展譚崔密教的影響力,因此開始計畫性的向西方歐美地區招收弟子,傳授密教;即因此故,許多幾百年來不輕易向漢地華人透露的譚崔雙身修法密宗教理,終於頻頻現世,令世人得以觀見。

評論至此,已經數見「譚崔」此一名相,這是世尊三轉法輪經典完全不曾提到的名相或概念;不論是二乘解脫道,或是大乘佛菩提道中,更從未見有修習「譚崔」者,因為這根本是印度教外道末流的東西,被喇嘛教眾祖師引來羼入佛教中,依之而開宗立派成為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由於其中多有不如理作意的論述,以及驚世駭俗的邪見與惡行,因此各派傳承多有遮遮掩掩之處,不肯輕易示人;尤其是對於一向重視五倫禮教的「漢地華人」,他們覆藏得更加小心,也因此使假藏傳佛教四大派的性交邪法更添幾分神秘。而這些邪法本與佛教無關,因此在序文的導述中暫時略過不提,後於其本文中宗喀巴本人所強調處仍有討論評析的空間。

說到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向西方歐美地區弘傳,就得感嘆人類歷史、時代鬧劇的諸多陰錯陽差,或是無可奈何於普世共業的泱漭難回。西元八世紀中葉(約750年),吐蕃贊普(即吐蕃王)赤松德贊,派專使去印度,延請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的開基祖師蓮花生入藏,翻譯「經論」宣揚所謂「佛法」,傳說中的所謂他「調伏了苯教八部鬼神」(註1),事實上顯然是蓮花生與在地的原始信仰迭經接觸、衝突、妥協、融合的過程,不但吸收了苯教部分教義,並將其鬼神分班列位納為「護法」,使得他從印度帶來的左道密教(註2),在藏地再度發生質變,成為一個本質野蠻原始荒誕不經,卻包裝以奇文詭詞的說理、繁縟瑣碎的儀軌,而頂冒著「佛教」名號的新興宗教。

註1: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3%AE%E8%8A%B1%E7%94%9F

註2:http://www.enlighten.org.tw/fact/2

這樣的「宗教」在地處封閉蒙昧未開的雪域高原,千餘年來自行野生、蔓延、糾葛、盤錯,既闕佛教正法的鑑照對比,又難遇善知識出興力挽狂瀾,遂越走越偏,雖打著「藏傳佛教」的旗號,卻迥非佛陀正教,全面違背三乘菩提聖教;其法義離奇怪異不說,行門更荒誕難堪,誠如已故的印順法師所批判的,是個「索隱行怪」的宗教。雖然如此,它一向在藏地自生自滅,原本也不礙著外面世界。

但在西藏地區,自古其社會結構便是由貴族、地主與出家喇嘛等既得利益團體所把持、統治,因此,自然就衍生成政教合一的傳承,才會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可以恣意剝削人民的農奴社會,直到共產黨正式進入西藏以後,佔人口比例高達95%的廣大農奴才得到解放。當西藏的勢力向外延伸,或是外來的軍事、政治入侵,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也就伺機向外弘傳。如西元1240年蒙古入侵西藏,到了1260(註3)(或曰1253年(註4))年宋元之際,中統元年元世祖封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為國師,授與玉印,統領吐蕃(西藏),於是性交修行的邪法於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

註3: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7%8F%E5%82%B3%E4%BD%9B%E6%95%99

註4:http://raindog73.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_16.html

元代統治者也因此崇信喇嘛教,例如元順帝時著名的《十六天魔舞》,表演的就是假藏傳佛教密宗一派的思想內容。據《元史•哈麻傳》載,西蕃僧人伽嶙真善「演揲兒法」(即房中術),禿魯帖木兒將伽嶙真推薦給元順帝,帝習而喜之,於是奉喇嘛為大元國師,其徒皆取良家女奉之,謂之供養……。又選采女為十六天魔……舞皆在帝前,相與褻狎,甚至男女裸處……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醜聲穢行,著聞于外。(註5)

註5:http://big5.china.com/gate/big5/culture.china.com/history/yeshi/11036692/20110803/16683663.html

藏密喇嘛教在元朝日益受寵過度,至晚期釀成極大民怨,喇嘛僧人目無法紀。《元典章》記載云:「侵漁百姓,非理生事。」乃至皇室成員也敢追打。其他無狀的醜態還有追逐男子、奸污婦女、與王室爭道、拉王妃墮車毆打、聚眾杖械入公府鬧事、捶打驛吏幾死(註6)……。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就是以這樣的「弘法」與胡鬧傳入了蒙古與中華漢地。

註6: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7%8F%E5%82%B3%E4%BD%9B%E6%95%99

降至明、清兩朝,歷代王室依然對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往來互利迭有封贈,如1407年明永樂五年,明成祖冊封噶瑪噶舉派第五世法王得銀協巴(哈立麻)為「大寶法王」。噶舉派勢力逐漸抬頭,而「大寶法王」這個封號,至今也一直被「噶瑪噶舉派」歷代法王所專用迄今,不但洋洋自得還搶鬧雙胞,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事;1652年順治九年,清世祖冊封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拉呾喇達賴喇嘛」(註7)。這個嚇唬人的頭銜也一直沿用至今,就是序文中「二十世紀中葉起移居印度北部達蘭薩拉帝(應為「地」字被誤植)」的達賴14世用來闖蕩西方歐美的工具,原來也是中國皇帝冊封的名號,卻又自外於中國,言行自相矛盾。

註7: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7%8F%E5%82%B3%E4%BD%9B%E6%95%99

在這種政治籠絡和世法利樂交換的結果,歷代宮廷、王室、貴族、官宦等人,寖淫久之,遂爾承襲了喇嘛們傳下的的男女雙修淫慾法及諸多仿稱為佛法的邪見。於是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就像本來躲在窟洞陰暗角落的一尾四腳蛇,猥瑣踉蹌地爬到蒙古草原和中華美地,在飽啖了帝王們掖助的膏腴,和強奪了正統佛教涓滴匯聚的資源之後,逐漸壯大成一條生猛殘暴、四出肆虐的鱷魚。到這時候,除了原本高層的王公貴人之外,直接、間接受其惱害的已經普及於四民百工、平凡百姓了。

迨至序文所說的「20世紀中葉」,也就是1959年,14世達賴喇嘛──也就是格魯派及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新一代的人領導人丹增嘉錯,在外國情治人員的掩護之下叛逃離藏,到「印度北部達蘭薩拉地區」住了下來。寄人籬下久之,竟思蠢動,開始向西方世界探觸,先是低調小幅度的進行一些「宗教外交」,並開始在歐美各國廣社所謂「學佛中心」,推廣其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思想;嗣後他發現自己可以在藝文界嘩眾取寵,於是借由想要分裂中國的外國政治勢力,開始高調地四處竄訪,參加國際曝光度很高的各種聚會,並舉辦各種公益、演講等,成為國際政治上活躍的跳樑人物。(註8)

註8: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官方國際華文網站 達賴自傳「流亡中的自在」:http://www.dalailamaworld.com/classified.php?f=41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大事紀錄年表http://www.dalailamaworld.com/topic.php?t=193

達賴向歐美西方擴展是有一些優勢的,分析起來不外是:

一、語文的方便:達賴早年聘了一位潛遁到藏地的納粹逃犯哈勒為師,教導他英語及其他相關的西方國家語文。

二、世界觀的突破:同樣是哈勒的影響,及多次境外參訪,使得14世達賴有了異於其前任歷代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法王的國際觀與實際機會,使他敢於嘗試新的挑戰,向西方世界叩門。

三、新鮮感和仿冒品牌:二戰後的西方社會開始對東方文化發生興趣,達賴正逢其時,他的出家扮相和自稱為佛教徒,使他受到歐美各界不疑有他的歡迎和接納。

四、政教合一的領袖身分: 14世達賴不但本身長袖善舞,他有著政治、僧侶的雙重身分,可以使他出入西方社會,隨時巧妙變身,不但能閃躲各種攻擊和質疑,還便於任由他在詭譎複雜的國際政治風向中翻雲覆雨。

五、教義的順世: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向西方弘傳時,正是西風丕變洋人厭舊騖新的年代,譚崔教義中「淫慾修行」,正順應了歐美許多人士及時行樂的觀念,因此一拍即合。

正因為有這樣的利多,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於達賴的率領下,在西方的弘傳相當快速而普遍。1989年,更在某些西方國家政治運作而沖昏頭腦、撥錯算盤的情況下,瑞典皇家學院更將該年度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14世達賴喇嘛。有了這樣的光環,達賴及其領導的假藏傳教四大教派,就在西方世界高調地登堂入室了。這時,泅過海洋的鱷魚,已不再甘於做池中之物,牠倚著強國枝粗葉大的庇蔭,呼吸了西方民主自由的空氣,暢飲歐美國家貨利豐饒、物慾橫流的甘醇,一下子撐肥膨脹了起來,儼然成為一頭龐然怪獸猶如史前巨鱷,當西方社會還在天真地期待這位開口不離「愛與慈悲」的「博愛」喇嘛教主,為他們帶來「可愛的吉祥物」時,絕不會想到跟在達賴身後進來的,竟會是一頭腥羶噬血的酷斯拉。(採訪組報導)20140515

正覺教育基金會採訪組


註:原出處enlighten引用連結之文章已更新到 https://foundation.enlighten.org.tw/fact/history/3

註:原出處引用big5.china網站之文章已關閉,相關內容可參考原連結網頁之備份擷圖(點此開啟)(備份擷圖取自https://web.archive.org)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