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新聞網:會鑽洞的錢鼠之子──「瘴霾古城」‧系列報導之四

更新日期:2013/11/15     08:00

(真心新聞網採訪組台北報導)豔遇佛俗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意思是:長輩是什麼樣子,後代也會存有遺風。在生物學的領域內意味著「遺傳對各種生物的行為,有著基本的限制,後天環境很難去改變它。」同樣的,在社會人文的範疇中,師徒相承往往也有相近似的效應;那麼麗江古城金(白)塔寺中的上下喇嘛們,在蛇鼠窩中又會有怎樣的傳承和遺風呢?答案應該很清楚──「錢鼠的徒子徒孫會鑽漏洞」。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且以下列七點來分析報導: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1614119

第一是鑽冒充佛教魚目混珠的漏洞

麗江地區的假藏傳佛教,和達賴喇嘛所領導的四大派系喇嘛教一樣,都是冒充佛教魚目混珠的。正覺教育基金會早已多次明確指出,真正的藏傳佛教是曾經一度出現卻又在達賴五世打壓迫害下消失的「覺囊派」。覺囊派的「他空見大中觀」傳的是釋尊如來藏正法,也就是明舉「八識論」大纛,然而目前達賴率領下的黃、紅、白、花四大派所主張者,皆是常見外道的「六識論」邪法,同樣否定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這四大派假藏傳佛教或依「應成派中觀」,或依「自續派中觀」,若不是落於斷見,就是落於常見之中,都是外道思想而非佛陀正教。

第二是鑽改革開放混水摸魚的漏洞

大陸政經政策推行改革開放多年,仲巴活佛等人假藉配合政策的名義,從漢地募款來麗江大肆購置土地增建廟宇,聚斂錢財為塔頂裝金已如前篇所述;此猶不足更以招攬觀光為由,廣開「隨便」塑建淫像開放參觀,以此坐收名聞利養,實際上卻嚴重誤導眾生、鼓勵淫邪。究實而言,假藏傳佛教該改革的是將政治混入宗教之內,將信徒之人權欺壓於迷信之下;該開放的是其法義應公開接受質疑、辯證、討論,並將其晦昧而諸多索隱行怪的儀軌與修行方式透明化、陽光化,而不是隨世俗人一般,借「改革開放」之名而圖謀自身現實利益。

第三是鑽弘傳發展恣生肆衍的漏洞

依據大陸法令規約,雲南省宗教局只承認雲南有四位活佛,換句話說只有這四位活佛的「轉世」是被雲南宗教局認可的。可是現在雲南地區在假藏傳佛教恣意弘傳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又冒生出了幾位非法的假活佛。足見假藏傳佛教根本不老實,一有機會就巧立名目恣意衍生,正像鼠輩繁衍一樣快速,又像經常伺機乘亂在民間肆行發展的「老鼠會」,隨意坐地封聖稱佛,讓信徒難辨真假無所適從,又讓「宗教違建」憑空架設到處構結,嚴重妨害社會之秩序與安定。

第四是鑽稼接法脈混淆視聽的漏洞

各地假藏傳佛教喇嘛,為了擴大混水摸魚,加強對大乘佛法道場及信眾的滲透兼併,不惜違背自己一向宣說的:其「金剛乘」佛法高於中土大乘;反而紛紛意圖稼接傳統佛教法脈,藉以取得佛教徒的認同而伺機騙取信徒錢財。如麗江地區仲巴活佛曾信口開河說:「虛雲老和尚與我的前世是同參。」竟然臉不紅、氣不喘。又說:「藏漢佛教融合,白教教法有些與漢地禪宗相近。」於是竟想方設法夤緣深圳禪門,假意拜入本煥老法師門下,因而稼接了漢傳臨濟宗第44代傳人的法脈,如此一來則喇嘛竊據佛門將日亟,對於中國佛教正法法脈、資源及廣大三寶弟子的蠶食鯨吞,也將更行嚴重;正統佛教界若不於此留意,或將導致喇嘛教李代桃僵全面篡竊正法的局面,在中國大陸重新上演一次。

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05219

第五是鑽陽奉陰違騎牆觀風的漏洞

麗江地區喇嘛,如仲巴活佛等人,都是長袖善舞口若懸河之人,經常在公開場合表示擁護政府政策,高唱實現「中國夢」等等。實際上此地離北京「天高皇帝遠」,麗江的假藏傳佛教各寺廟及喇嘛眾,都在達蘭沙拉和北京之間首鼠兩端,騎牆隨風倒。例如仲巴法王轄下的文峰寺、指雲寺,寺牆上就懸有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烏金聽列多傑的巨幅畫像,仲巴本人的畫像則列於其側;仲巴活佛2006年初到雲南雞足山石鐘寺大殿,指示喇嘛把大寶法王噶瑪巴的像掛在釋迦牟尼佛頭頂右上方,長達2年半時間,後來在全大陸佛教信徒的呼聲與指責下,才於2008年取下,其兩面討好陽奉陰違的居心昭然若揭。

http://tw.myblog.yahoo.com/dynasty0123/article?mid=512

大寶法王噶瑪巴烏金聽列多傑,是從西藏叛逃出境投奔達蘭沙拉達賴喇嘛而與之沆瀣一氣的。麗江地區假藏傳佛教四大派,受政府法令保障,也接受官方的特惠和補助,政府若不對這些喇嘛的陽奉陰違虛與委蛇有所警覺,則說不定這些假藏傳佛教喇嘛,在宗教上領受養育長大以後,將來在政治利害上會對政府反咬一口亦未可知。

第六是鑽穢亂鄉俗假修實淫的漏洞

居住在麗江甯蒗永寧地區,自稱「納日」的摩梭人,一般被認為是中國西北古代羌族的後裔,在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民俗文化發展中,先後融匯了藏族、納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文化的成分。其母系氏族社會結構和「走婚」習俗,是摩梭人的特色。其中的蹊蹺曾有一位肖春傑教授,帶領他的研究小組對摩梭人的族源展開了新一輪的探究,並在遺傳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

http://www.kmtrip.net/big5/mingzu/jieshao/naxi.htm

他們採集了摩梭人和與之相對照的藏族、納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群體的樣本,通過Y染色體、線粒體DNA多態性的諸多資料對比後,推測出了遺傳距離。結論產生了,研究人員有個驚人的發現———摩梭人在父系遺傳結構和母系遺傳結構上有著巨大的反差,他們在父系遺傳結構上與雲南藏族的遺傳距離最近,而母系遺傳結構則最接近雲南麗江的納西族(這也就是1986年以前摩梭人被視為納西的一支亞族的原因)。由此研究顯示,藏族男子在當地參與「走婚」是極普遍的,而且其中不少是喇嘛跨足參加(在當地是被允許且經常發生的)。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9/13/content_8024859.htm

http://tw.myblog.yahoo.com/jw!mnfbTqCYHw5LWl5Frac-/article?mid=1770

儘管納西族、摩梭族和藏族通婚或多元互動,在歷史和地緣上都是正常的,摩梭女子的阿夏婚是母系社會繁衍的習俗非關淫亂,但是身為出家人的喇嘛動輒「走婚」,就是介入「阿夏婚」世俗法且有故意藉之規避責任之嫌,換句話說,這正是假藏傳佛教最擅長的「假修行(利用走婚而雙修)之名,行淫慾之實」。更何況近年來由於時代進步,社會條件改變,「走婚制」已經愈來愈少,甚至是名存實亡了。但是麗江地區的喇嘛還是經常偷溜,外出嫖娼,卻仍美其名曰「走婚」,違犯佛戒之餘還要輕辱摩梭文化習俗與佛教清淨的令名,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第七是鑽錯誤示範藏頭躲尾的漏洞

這一次麗江古城「一米陽光‧胭雨」酒吧的「豔遇佛」雙身淫像事件,更可見是「金(白)塔寺」大張旗鼓地展示了多尊五姓性交財神像,以此噱頭廣招徠觀光客造成人潮錢潮漫湧,遂以此而成為濫觴。但是金(白)塔寺的喇嘛鼠頭鼠腦知所隱諱,只許參觀不准拍照,因此雙身淫像一直藏污納垢於喇嘛廟中,未被社會輿論所發現、批判;唯民間業者不知,逕自仿效而行,還廣作宣傳,遂使大眾譁然招致網路貼文全面反彈。「豔遇佛」拆除搗毀了,酒吧老闆也收押了,但是始作俑者是做了負面示範的金(白)塔寺與假藏傳佛教眾喇嘛,卻自始藏頭縮尾逃身事外──這心靈霾害的污染源,麗江政府總該好好善後處理吧。

 

正覺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張公僕先生看過採訪組以上報導後表示,有文化學者謂:中華文化在多族群不斷的融合過程中,以多種動物融匯組成的「龍圖騰」(註)為其象徵,而形容早期黃河流域文明與南方長江流域「鳳圖騰」的大融合史詩,稱之為「龍鳳配」「龍鳳呈祥」「龍飛鳳舞」,足見中華文化涵弘廣大期許甚高,中華兒女自尊自重,世世代代都自期「龍生龍、鳳生鳳」而無忝於祖先。豈知元明以後羼入的喇嘛教卻始終與中華文化格格不入,並且企圖全面轉化為外道性交修行的淫穢思想;降自20世紀彼為苟延生存發展,冒名為「藏傳佛教」,並擴大在大乘佛法興盛的中土乃至全球弘傳,表現益愈荒誕不經,如採訪組上所分析,他們倒的確應了「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決計不似中華文化的「龍鳳傳人」。

註: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三:「《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眼似兔,角似鹿,嘴似牛,頭似駝,身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E%99

宋代郭若虛指出畫龍要掌握「三停九似」的要領;九似者乃指,角似鹿、頭似駝、眼似蝦、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採訪組報導)20131115

http://content.edu.tw/local/changhwa/yulin/drn/


註:原出處引用knowledge.yahoo網站之文章已關閉,相關內容可參考原連結網頁之備份擷圖(點此開啟)(備份擷圖取自https://web.archive.org)

註:原出處引用guoxue網站之文章已關閉

註:原出處引用yahoo網站之文章已關閉

註:原出處引用kmtrip網站之文章已關閉,相關內容可參考原連結網頁之備份擷圖(點此開啟)(備份擷圖取自https://web.archive.org)

註:原出處引用xinhuanet網站之文章已關閉,相關內容可參考原連結網頁之備份擷圖(點此開啟)(備份擷圖取自https://web.archive.org)

註:原出處引用yahoo網站之文章已關閉

註:原出處引用content.edu網站之文章已關閉,相關內容可參考原連結網頁之備份擷圖(點此開啟)(備份擷圖取自https://web.archive.org) 

Image